近年來,“洋奶粉”“洋快餐”“洋飲料”等等不少“洋品牌”橫掃國內市場,占據了國內市場大部分份額。然而,從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到肯德基的45天速成雞、冰塊細菌超國家衛(wèi)生標準40倍、轉基豆?jié){事件,再到今天家喻戶曉的福喜事件等等,“洋品牌”頻頻陷入“質量門”。在這頻頻出現的“洋品牌”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洋品牌”近年來在國內出盡“洋相”,是誰“寵”壞了它們?“洋品牌”出盡“洋相”又給國產品牌帶來了怎樣的機遇,國產品牌又該如何“逆襲”?
傳統中國早餐VS洋快餐
“洋品牌”橫掃國內市場,被誰“寵”壞了?
消費者:品牌迷信過度“崇洋”
一直以來,“洋品牌”食品在消費者心中有著“神圣”的地位。很多跨國公司的洋品牌產品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是寄予厚望、信任度高、主觀接受度高的“高端產品”,對于這些產品,消費者在客觀上愿意接受比國內同類型產品更高的溢價。不少消費者表示:“近年來食品是越來越不安全了,雖說國外品牌也出現過不少問題,但相對來說人家畢竟是跨國企業(yè),牌子做的大,感覺還是放心點。只要看到進口的標識,就多了一份信任。”
消費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消費者認為相比國內品牌,洋品牌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感、更好的產品質量、更嚴格的標準。所以就算出現了不少“洋品牌”“質量門”事件,消費者也會一再容忍,企業(yè)的幾封道歉信就可以平息風波。消費者的“寬容”與“崇拜”給“洋品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他們可以橫掃國內市場。
企業(yè):國貨不爭氣洋貨壟斷市場
國人熱捧“洋品牌”食品的背后固然是有非理性的消費觀在作祟,但這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令更多消費者“望而卻步”的是國產品牌參差不齊的產品質量和不盡如人意的用戶體驗。不少消費者感嘆:“不是我不愛國,是國貨自己不爭氣啊!”
據調查,八成以上的國內消費者認為,國外奶粉質量優(yōu)于國內奶粉,大部分消費者選擇購買國內生產的進口奶源奶粉或通過網購等方式購買國外原裝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國內消費者更加信賴洋奶粉,高端乳制品的可替代性下降,導致洋奶粉的市場地位更加無可撼動,國內乳制品企業(yè)市場份額進一步縮小。
國貨的不爭氣,導致洋貨壟斷了國內市場。對于那些已構成行業(yè)壟斷的洋品牌來說,就沒了競爭約束,“零壓力”致使一些企業(yè)可能會放松自律要求,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同時還能有恃無恐。
國產奶粉VS進口奶粉
監(jiān)管:機制不全“觸線”“成本”低
近年來,關于外資品牌快餐食品安全的案例層出不窮,但很多都沒有得到合理、合法的解決,而是不了了之,這影響了消費者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的信心,也客觀上降低了一些違規(guī)企業(yè)的違法、違規(guī)成本,助長了一些外資企業(yè)的違法、違規(guī)的不良效應。加上政府懲處力度和決心不夠,每次出現事故之后,只要公開幾封道歉信,或者處罰幾個人就算過去了,這樣的“空子”更是讓一些不良企業(yè)有恃無恐。監(jiān)管的缺位,機制的不健全,“觸線”“成本”低,政策的寬松,導致了不少外資企業(yè)在國內市場肆無忌憚。
“洋品牌”頻頻陷入“質量門”國產品牌如何“逆襲”?
消費者:樹立理性消費觀正確對待國內品牌
雖然曾經的“三聚氰胺”事件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夢魘,使我們對國產品牌失去了信心,但并不是所有的國產品牌都不值得信賴。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不斷的加強對國產品牌的監(jiān)管,食品安全的法律不斷的在完善,企業(yè)也在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行體制改革,不斷的加強對質量的監(jiān)管,不斷的改進自己的品牌。他們的努力無非是想重新贏回市場,贏回消費者的信賴。
雖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這些年,國產品牌的誠懇有目共睹,而且“洋品牌”頻頻出現事故,他們的質量也并非堅不可摧。所以作為消費者,我們是不是應該樹立理性的消費觀,不過分“崇洋”,給國產品牌一個機會,公平的正確的對待洋品牌和國產品牌。
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力度建立公平的機制
國產品牌要想重新贏回市場,就必須有個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而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除了靠市場自身的調節(jié)外,政府的監(jiān)控至關重要。為了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市場環(huán)境,僅僅依靠現時的突擊式的執(zhí)法、流于形式的監(jiān)管是遠遠不夠的。健康的食品,不僅是生產出來的,更是監(jiān)管出來的。無論那些自稱執(zhí)行多么嚴格食品安全標準的大品牌、洋品牌信譽有多高,作為監(jiān)管國,應當將其與國內企業(yè)一視同仁,不搞特權,全方位進行長期有效監(jiān)管,對于違法犯罪行為嚴格依照法律辦事,對于任何觸犯公眾生命健康這一底線的行為必須“零容忍”。
只要政府加強了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力度,不讓無良企業(yè)有機可乘,鉆法律的空子,建立公平的懲罰機制,營造一個良好的國內市場環(huán)境,給企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環(huán)境,那么國產品牌又何愁不能健康的發(fā)展呢?
企業(yè):抓住機遇重贏信賴
不管消費者怎么客觀,也無論法律政策多么公平,但作為已經失去市場的國產品牌來說,要想抓住機會,成功“逆襲”,最重要的還是要靠企業(yè)自身。相信經過多次的“教訓”之后,企業(yè)也在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加強對自身的要求。但僅僅是反思是遠遠不夠的,企業(yè)應該真正做到“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用良心生產產品,嚴格加強對產品質量的保證,對于忽視質量的行為,嚴厲懲處,絕不姑息。企業(yè)可以建立監(jiān)督機制,鼓勵職工舉報忽視質量的行為。也可以增加監(jiān)控設備,嚴格監(jiān)視每個環(huán)節(jié)。
此外,為了贏得消費者的信賴,企業(yè)應該設立透明機制,將產品生產過程公開透明化,讓消費者放心。“洋品牌”在國內出盡“洋相”的同時,正是給了國產品牌一個機會,只要企業(yè)嚴于律己,嚴把質量關,又怎么不會力挽狂瀾,成功“逆襲”,重新奪回市場,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呢?
相信依靠各方的力量,一定會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市場環(huán)境,還市場一片潔凈的天空,國產品牌也可以重新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食品安全也不會再令人談之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