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海藻糖;安全;功能;應用;生產(chǎn)制備
海藻糖,又稱漏蘆糖、蕈糖。1832年英國科學家Wiggers從黑麥的麥角菌中首次分離提取出海藻糖結晶化合物;1858年由Mitschedich從蘑菇當中分離出來,最初被命名為Mycose,蘑菇糖[1];同年,Berthelot又從一種海藻(Trehalamanna)中分離到該物質,于是重命名為海藻糖(Trehalose)[1],此后研究發(fā)現(xiàn)海藻糖在芽孢、子實體、酵母、真菌等低等生物乃至整個生物學世界里廣泛存在[2-4]。
1海藻糖的理化性質
1930年Bredereck首先利用核磁共振技術闡明了海藻糖(trehalose)的化學結構,它是由兩個吡喃型葡萄糖單體以1,1糖苷鍵連結而成的雙糖,化學名稱為a-D-吡喃葡糖基-a-D-吡喃葡糖苷(a-D-glucopyranosyl-a-D-glucopyranoside),分子式為C12H22O11,分子結構對稱[5-6],相對分子質量為378.33,經(jīng)常以二水化合物存在。理論上,海藻糖存在3種不同的正位異構體,即a,a-型、a,β-型和β,β-型,其中只有a,a-海藻糖在自然界中以游離狀態(tài)存在,即為通常所說的海藻糖,a,β-型和β,β-型在自然界中很少見,僅在蜂蜜和王漿中發(fā)現(xiàn)了少量的a,β-型海藻糖(新海藻糖,Neotrehatose);另一種β,β-型也被稱作異海藻糖(Isotrehalose)[7],這兩種海藻糖可以化學合成。
海藻糖是一種非還原性雙糖,由兩個葡萄糖分子通過半縮醛羥基結合而成,是天然雙糖中最穩(wěn)定的[3],它的旋光度和溶解性質是其與眾不同的原因[8]。由于不具有還原性,在食品即使與氨基酸、蛋白質等混合加熱也不會發(fā)生美拉德反應,不被一般的酶水解,可被具有特異性的海藻糖酶水解為兩分子葡萄糖。其具體理化性質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