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顯示:目前從種植技術、產量等方面黑龍江大米要好于日本,尤其是產量,我省平均水平為1000—1200斤,第一積溫帶最多可達1500—1800斤。日本水稻畝產量一直在800斤左右,但食用品質指標日本的平均水平要優(yōu)于我省。如果我們不追求產量及一些抗病、抗倒扶指標,我省大米食用品質完全可以與日本媲美。今年3月14日—20日,中國北方稻作協(xié)會與日本佐竹公司在日本廣島舉行了稻米米質品評,評選結果為日本排在第一、四、五、六λ,中國排在第二、三、七、八、九、十λ,由此可見,以黑龍江為代表的北方大米的食用品質并非不可逾越日本。
大米食ζ值指標,上世紀末才被人們逐漸認識,并作為衡量大米食用品質指標。樣品實驗室分析顯示,中日優(yōu)質大米基礎特性品質差異性不大。但雙方在稻米飲食文化、品種目標選擇、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導致了最終呈現給消費者食用品質上的差異。以管理水平為例,日本大米從土地到餐桌,做到了品種上的單種、單收、專儲、單品種加工,大多以糙米形式冷藏儲存,在食用上大多現食用現加工。但我省目前還û能從根本上解決單種單收這一問題,大多仍是混種、混收、混儲、混加,很難形成優(yōu)質米品牌形象,同時也直接影響銷售價格。同時,儲存設施不完善,實現冷藏儲存也是提高、保持稻米食用品質的必備條件,稻米在0—5攝氏度情況下儲存,水分16—16.5%,米的胚是活性的,如達不到儲存溫度,稻米胚芽無法生存,這在食用品質上會產生明顯差異。
專家建議,修訂現行標準,提升食用品質指標在標準體系中的權重;在品種審定標準控制上,調整食用品質指標與抗病、抗倒扶指標包括產量指標間的關系。按積溫帶科學選擇適于本地的當家主栽品種,從根本上解決品種多亂雜的問題;建立政府為主導的良種培育機制,筑牢優(yōu)質大米生產基礎,出臺強有力的優(yōu)質品種產權保護措施;加大水田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水稻倉儲能力提升的扶持力度,實現優(yōu)質稻米的單儲冷藏;加大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扶持力度;提升營銷能力,塑造黑龍江優(yōu)質米的品牌形象。